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经开

国家级西藏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情况

发布时间:2021-05-10 10:30
来源:党政办
访问量:
【打印文本】
分享到:

西藏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拉萨经开区)于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全国第47家、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工信部批设的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拉萨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及全国净土健康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经中央编办批准,于2012年升格为副厅级单位,明确为自治区政府派出机构,委托拉萨市政府管理,现内设党政办、经发局、规建局、财政局、安监局5个正处级机构,核定行政编制27名,事业编制4名,实有正式干部职工55人。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成立经开区局,拉萨市成立经开区公安局。近年来,拉萨经开区始终坚持党建统领发展,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的服务环境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西藏功能最齐全、交通最便捷、政策最规范、服务最优质、发展最活跃、生态最宜居、规划最科学的园区。2019年,拉萨经开区实现税收收入78.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其中:本级收入29.24亿元、增长11%,实现财政全口径收入35.24亿元、增长11.0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4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5.16亿元,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2.12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3.3%据市统计局测算,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9%,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亿元、增速11.4%。国家商务部对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结果显示,拉萨经开区20162017连续两年排名前80位,居于全国中上游水平。

功能齐全。园区总规划面积5.46平方公里,分AB两区,其中,A区作为首期开发建设用地,属建成区;B区开发建设全面展开,完成了“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满足企业投资建设的条件。同时,正在依托面积为5.752平方公里的市级工业园区申报建设拉萨综合保税区。加强招商平台建设,工业中心(一期)项目招商工作扎实有效,东盛广誉远、吉祥粮、峰美印业、力透玻璃等30余个实体企业完成入驻,工业中心(二期)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5%,高效运营“双创”中心,今日头条、麦佳文化等30余家企业入驻。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园区国有企业,拉萨经开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拉萨中开藏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西藏顶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西藏人力资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拉萨经开区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五大直属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国有企业资产突破150亿元,业务涉及项目投资、园区开发、工程建设、市政服务、人力资源和投融资等领域,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交通便捷。近年来,拉萨市加快完善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里程达4200公里。国家电网、电话通讯、宽带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物流、仓储、企业达到200多家,仓储、运输、装卸、冷链配送物流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基本形成了“一环四射”的交通骨干网络和航空、铁路、公路、管道为一体的立体化运输网络。拉萨经开区位于拉萨主城区西侧,堆龙德庆区区域范围,东临拉萨市主城区,西接青藏铁路货运总站,南眺拉萨火车站,北连堆龙新区,距离拉萨市中心9公里、拉萨火车站10公里,拉萨贡嘎国际机场45公里、已开通96条国际国内航线,陆空交通网络体系日益完善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捷。

政策规范。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赋予西藏诸多特殊优惠政策。西藏自治区执行“收入全留、补助递增、专项扶持”的财政政策和“税制一致、适当变通”的税收政策,执行比全国各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水平低2个百分点的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国家为西藏企业上市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企业首发上市优先审核政策,即报即审、审过即发。拉萨经开区坚持用足用活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严格按照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出台《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目录》,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之路。形成“1+n”全方位多维度政策扶持体系。修订完善《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管理规定》《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管理规定(试行)》《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加大对园区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服务优质。始终秉承“以诚相待、马上就办、主动服务”的工作理念,坚持把改善行政管理、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园区软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实行首问负责制,从接受客商第一次咨询开始,指定专人负责,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管家型、保姆式”服务,职权内的事立即办,职权外的事帮着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限时办结。设立企业综合服务机构,每年由财政列支600万元预算资金,用于招商引资、企业一条龙服务等工作。对在园区固定资产投资达5000万或年纳税额度达到2000万元的企业,成立专班实行专人服务。

发展活跃。紧紧抓住西藏自治区建设南亚开放大通道、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以拉萨火车货运站为中心,全力推进拉萨综合保税区申报建设各项任务,采取申报、建设、招商、运营“四位一体”工作方法,大幅压缩项目申报建设工作周期,目前,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设立拉萨综合保税区的请示已通过八部委联审会签,并上报国务院待批;封关区域“八通一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总工程量的81.64%,海关联检大楼及其配套附属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总工程量的88.35%。以尼泊尔加德满都市为商贸交流平台,加快中尼友谊工业园建设,深化与南亚国家在管理、资本、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项目一期计划投资5亿美元,于20189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备案,201910月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市已完成项目启动。全面运营拉萨产业交流中心。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成都五地建设6个区外产业交流中心,着力打造以产业对接平台、技术交流枢纽、人才合作通道、品牌招商阵地、创新创业中心为主体功能的综合载体,有效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得到了商务部的肯定表扬。

生态宜居。拉萨是青藏高原的“净城”,拥有最蓝的天、最白的云、最清的水、最优的空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日照时间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是当今世界上最清净、最圣洁的城市。作为拉萨市五大功能区之首,占据拉萨市最优生态环境,拉萨河、流沙河、堆龙曲蜿蜒环绕AB两区,园区平均空气湿度比拉萨市主城区高出6%以上。特别是近年来,经开区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要求,统筹园区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大地常绿、空气常新、碧水常流、土壤常净,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严格落实“河长制”要求,开展拉萨河经开区段河道整治工程,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建成西藏首个以天文为主题的滨河公园,全力打造水系相通、水清岸绿、人水相亲的生态环境,构建了“人、园、景”相得益彰的生态发展格局,让园区所有企业、全体人民群众共享。

规划科学。拉萨经开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和区市党委的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发展、稳定、生态三件大事,正确处理“十三对关系”,深入实施“六大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做好顶层设计、提升工作格局、完善园区功能,加快建设党建坚强、经济繁荣、全面开放、生态优美、平安和谐、幸福共享“六个新经开”。

——建设党建坚强新经开。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工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抓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实施骨干培养、党群连心、基础提升、品牌创建、干部廉洁“五个工程”,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推动形成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社会清朗新经开,努力成为西藏园区党建“排头兵”。

——建设经济繁荣新经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驱动、以招商为突破、以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支持发展净土健康产业,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推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建设全面开放新经开。立足西藏、放眼世界,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紧抓推动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快申报建设拉萨综合保税区、开工建设中尼友谊工业园、全面运营驻区外产业交流中心,主动融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圈,着力构建对外开放的新平台、新载体、新格局,推动拉萨经开区成为西藏面向南亚开放的“桥头堡”,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排头兵”。

——建设生态优美新经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保蓝天;严格落实“河长制”、护碧水;持续巩固循环化园区建设成果,守净土;引导、鼓励企业实施国家节能行动,降低能耗、物耗,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优能源;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让园区更美丽、让生态更美好,切实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呵护“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建设平安和谐新经开。树立“人本化、法治化、标准化”管理理念,深化“双联户”创建、延伸“网格化”管理,巩固维稳工作片区责任制成果,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企业主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提升安全防范治理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让园区更有序、更安全,让群众更满意、更幸福。

——建设幸福共享新经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遗余力推进对口帮扶尼木工作,责无旁贷确保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切实让全市乃至全区各族人民共享经开区改革发展成果。坚持配套高端化、服务精准化、保障均等化的标准,加大教育医疗、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民生领域的资金投入,使各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责任编辑:旦增松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