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经开 / 园区介绍

西藏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情况

发布时间:2022-04-22 16:15
来源:经开区
访问量:
【打印文本】
分享到:

国家级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拉萨经开区)东临拉萨市主城区,西接青藏铁路货运总站,南眺拉萨火车站,北连堆龙新区和青藏公路、中尼公路,拉萨西环线穿区而过,距市中心10公里、拉萨贡嘎国际机场60公里。总规划面积12.4平方公里(国家层面批复5.46+封关区0.84、拉萨市托管1.13+4.97),分为A区、B区、拉萨综合保税区、拉萨经开区聂当工业园区。

拉萨经开区于2001年9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家国家级经开区,是国家工信部批设的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经中央编办批准,管委会于2012年升格为副厅级单位,现内设党政办公室、规划建设局、经济发展局、财政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拉萨综合保税区管理局6个正处级局室和正科级后勤服务中心、正处级拉萨综合保税区产业服务中心2个事业单位,核定编制59个。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成立经开区局,拉萨市公安局成立经开区公安分局。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江苏、北京等省市的无私援助下,拉萨经开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围绕当好“七个排头兵”,实施“强中心”战略、推进“七大行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成为拉萨乃至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引领区。面对疫情影响,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6亿元,均占拉萨市的10%;实现进出口总额8.23亿元、税收收入72.86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5.6亿元,分别占西藏自治区的18%、23%、25%。仅本年度支持区市项目建设、改善民生等资金达48亿元。在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2021年全国排名第119位、保持在全国中游水平,西部地区排名第20位。

二是西藏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坚持招大招强招实不动摇, 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748家、注册资金115.59亿元,累计注册企业7492家、注册资金3372.66亿元。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的实施意见》,发放2021年度产业扶持资金16.51亿元共惠及企业294家。孵化培育上市企业 10家,专精特新企业16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1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四上”企业106家,已形成以高原天然水、高原之宝牦牛奶等为代表的食饮品,以月王药诊等为代表的保健品,以甘露藏药、藏医大藏药公司等为代表的藏医药,以坎巴嘎布等为代表的日化品的高原净土健康产业集群。

三是西藏对外开放的样板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北京(亦庄)、成都(高新)、南京(秦淮)、深圳(南山)四地设立四个区外产业交流中心,西藏35家企业的200余种高原特色健康产品走向内地市场;率先与石家庄、昆山等7家内地国家级经开区签订共促国内大循环框架协议,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西藏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拉萨综合保税区历时4年于2020年4月成功获批,2022年5月27日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实现封关运营。稳慎推进西藏第一个境外投资项目—中尼友谊工业园,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四是西藏改革创新的试验区。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成西藏园区第一个“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加快实现“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在西藏率先开展“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改革试点。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出台《聘用人员管理办法》,对干部实行跨局室交流、多岗位锻炼,完成6个内设局室62名主管、副主管聘任工作。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形成经开投、中开藏域、产业扶贫、综保投等国资布局,国有资产规模突破100亿元。同时,深化援藏伙伴关系,北京、江苏两省市先后派出14名干部在经开区开展援藏工作;率先在全国建立国家级经开区人才交流合作站,江宁、兰州、如皋等国家级经开区先后派出6名干部开展短期援藏工作。

五是拉萨城市空间的延伸区。投资4.5亿元,打造天文、生态、河畔等9个公园,绿化面积增加到3323.74亩,成为拉萨西区群众健身、休闲、运动“打卡地”。拉萨建材交易中心、拉萨经开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一栋栋地标性建筑投入使用,海鑫国际、奇圣广场、经开夜市等一批商业综合体日趋成熟,阳光新城、壹号公馆、金色两岸、香缇湾、凤凰城等13个小区入住率达60%以上。西藏第一个拥有大型科普级天文望远镜的现代天文馆藏域星球运营良好。截至去年底,园区累计用工人数达21671人。投资4.3亿元,在没有社会事务部门、没有乡镇街道机构的前提下,建成德吉康萨社区,完成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当雄县、尼木县和昌都市贡觉县、芒康县5个县区的683户3071名贫困群众搬迁入住,稳定就业1208人,设立爱心基金760万元,建立奖勤罚懒机制,推动“农牧民”加快向“市民”转变。

责任编辑:党政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